留取照相資料在整形外科工作常規(guī)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比如在術前分析、手術前后比較、經驗交流、發(fā)表成果以及產生糾紛時取證等方面均需要參考照相資料。
因此,建立整形外科攝影規(guī)范顯得極其重要。有研究證實,攝影時患者體位的輕微變化如頸部小角伸屈、頭部輕度前后位移等均可造成照片上面容可辨認的變化。 1991年,美國整形外科教育基金會臨床攝影委員會通過了整形外科的攝影規(guī)范以使攝影時有所可依。之后,各國整形外科醫(yī)生們不斷地完善、修改這個攝影規(guī)范以使之更科學、合理。使用相同的相機、鏡頭、相機設置、燈光、膠片和患者位置來進行手術前后的照相對比已形成共識。
以下就整形外科攝影規(guī)范作一簡要介紹。 一、要規(guī)范攝影,必須先有一間標準設置的攝影室 1.設置 大多數(shù)人推薦35mm單反相機,鏡頭前加用濾線柵(坐標式的聚集屏)以便確認患者位置,尤其是水平及垂直標準位置。使用廣角鏡頭可以減少面部的扭曲。現(xiàn)在漸有數(shù)碼相機取代傳統(tǒng)相機的趨勢,但在像素上前者仍無法與后者相比,因為35mm照片像素超過3500萬。不過,在保存資料,節(jié)約成本、即刻顯像、圖片修改等方面,數(shù)碼技術占有絕對優(yōu)勢,但也帶來了更容易使用軟件修改照片的弊端。
2.照明 兩盞主燈以45度角照向目標,可以通過反光傘使光線分散柔和;兩盞背景燈以45度角照向背景以消除陰影。燈光可與相機聯(lián)動。是否使用閃光燈前后應統(tǒng)一。
3.背景 背景材料應該是單一的、實質性的、無褶皺、平整不發(fā)光且可避免光線反射的。不論黑白或彩色攝影,均推薦使用天藍色背景,可使人像更立體。也有推薦使用淺綠色背景的。在患者需要僅著內衣拍攝時,建議使用一次性標準內衣。
4.附件 最好使用三腳架以求得相機的穩(wěn)定性。攝影室內槍上及地板上均需設置一些標志如雙足位置、視線水平線等輔助確定拍攝位置。需要一張可旋轉無靠背的椅子。另需一本登記本來記錄每次攝影的相關參數(shù)以利下次對照。
5.膠片 使用傳統(tǒng)相機時前后膠片規(guī)格應統(tǒng)一。
二、拍攝前患者的準備 頭發(fā)一律梳至耳后并用發(fā)夾固定;去除首飾、眼鏡;耳整形術時應用頭帶將頭發(fā)拉開以暴露耳部;如果不是皮膚美容,淡狀可以接受;外套需要去除,若有條件可穿攝影專用統(tǒng)一服裝;拍攝手部時照片內應無戒指和衣袖出現(xiàn)。
拍攝前需與患者簽訂協(xié)議。
拍攝時,鏡頭與拍攝區(qū)域應在同一水平,取景框內的需包含應有解剖標記,且前后攝影時應使用相同的解剖標記定位以使每次攝影保持可重復性。在拍攝頭面部時患者取坐位而胸腹部則為立位。除非有特殊要求,頭部必須始終自然、舒適的與身體保持一致關系。
在拍攝非上肢的各部位時,上肢應從背景中移開。拍攝下肢時地板上也應設置相同背景。拍攝時采用橫行或縱行的照片沒有具體要求,根據(jù)需要自行調節(jié)。 三、各部位的拍攝要求 面部 1.全面部(拍攝范圍頭頂至鎖骨) 正位:
雙眼前視相機,雙耳同時顯露;
3/4斜位: 肩足同步旋轉患者使鼻跟點與遠側眼內眥重疊,或使遠側眼內眥與口縫在同一條垂直線上,雙眼前視; 5/6斜位:
鼻尖與頰緣相交,但5/6斜位目前已不推薦使用;
側位: 使人中嵴重疊,或張口使口角聯(lián)合一致,或使雙側睫毛一致,雙眼前視。
2.面部近視 眼鼻: 拍攝范圍雙眉至上唇或發(fā)際至上唇; 口:
拍攝范圍鼻尖至刻部; 底位:
頭部上仰使鼻尖與雙眉成一直線。 拍攝時用Frankfort平面作為水平標準。Frankfort平面即耳屏上緣與瞼頰皮膚相交處或眶下緣的連線。垂直標準用中位矢狀面,用相機的濾線柵確定或測量雙耳屏或雙眥與中線等長距離來確定。
3.面部各類常見手術的拍攝要求 鼻或頦部整形術:
需拍攝正位(全面部及近觀)、底位、左右側位、左右斜位; 瞼整形術:
需拍攝正位(全面部及近觀,近觀包括睜眼、閉眼、雙眼上視三種狀態(tài))、左右斜位(全面部及近觀);
除皺術: 需拍攝正位、左右斜位、左右側位;
耳整形術:
需拍攝正位、后位、左右側位、左右近側位。
乳房 拍攝范圍雙肩至臍,雙臂自然下垂.需拍攝正位、左右斜位(旋轉45度,遠側手臂輕微后移)、左右側位。TRAM乳房再造術:拍攝范圍雙肩至恥骨聯(lián)合。需拍攝正位、左右斜位、左右側位。
腹部 拍攝范圍乳房下緣至大腿上部,雙臂高舉過胸.需拍攝正位、左右斜位(旋轉45度,遠側手臂輕微后移)、左右側位。
髖部/大腿 拍攝范圍臍上至膝下,雙臂高舉過胸,雙足分開約一足長以顯露大腿輪廓。需拍攝正位、左右斜位(旋轉45度)、左右側位、后位、左右側位。
小腿/足 拍攝范圍膝上至足。需拍攝正位、左右側位、后位。
前臂 拍攝范圍肘關節(jié)至指尖、手:拍攝范圍包括腕關節(jié)和手;手指:拍攝范圍指尖至掌指關節(jié)。根據(jù)需要設置各種拍攝方位及姿勢。
頭發(fā) 需拍攝以下幾組照片。 a、正位: 保持患者平時習慣的發(fā)型;或將頭發(fā)向后梳理以顯示發(fā)際線;
b、左斜位;
c、左側位;
d、右斜位;
e、右側位;
f、后位,頭部垂直;
g、后位,頸伸以顯示頭頂;
h、頸屈正位:
保持患者平時習慣的發(fā)型;或將頭發(fā)向前梳理;
i、發(fā)際線近觀:
將頭發(fā)向后梳理,拍攝以額側發(fā)際線為中心的左右斜位,調整發(fā)際線位置使之水平位于照片中。2至交項拍攝時均保持患者平時習慣的發(fā)型。1至6項拍攝要求與前述全面部拍攝要求相同。
體型塑造 各部位體型塑造常規(guī)拍攝要求均如前述,但有時需加拍特殊位置: 1、面部 3/4斜位近觀以顯示頰脂肪墊; 頸略伸位(閉口 咬牙露齒)以顯示頸部情況; 頸屈50度側位“看書”樣以強調頦下脂肪。
2、上肢
應包括肩部與整個上肢、上臂與身體垂直,肘關節(jié)成90度,腕關節(jié)中立,手指分開伸直,拍攝前位與后位。
3、腹部、髖部及大腿
1、腹部近觀,以評價腹部皮膚完整性,可用側光來顯示妊娠紋或細微疤痕;
2、側位“跳水者”像,即屈腰及雙手置于背后,以鑒別腹肌松弛和下腹脂肪堆積;
3、臀肌緊張時的后位,以顯示股骨大轉子,鑒別臀部脂肪營養(yǎng)不良;
4、任何部位均可拍攝皮膚及皮下組織的提捏試驗,以區(qū)別皮膚松弛與皮下脂肪堆積。
拍攝時雙足分開約一足長以顯露大腿輪廓,若雙足并攏可造成視覺上大腿內側脂肪減少。雙手應互相抱攏于雙乳之上,若雙手上舉過高可造成視覺上腹部脂肪減少。
4、小腿
可加拍踮腳時的側位與后位,以顯示小腿后群肌肉,與小腿皮下脂肪堆積相互鑒別。
其他特殊部位的攝影要求可以根據(jù)上述原則加以變通。
總之,規(guī)范攝影是整形外科工作中的重要部分,是學科進步不可缺少的推動因素,但目前能做到規(guī)范攝影的整形外科醫(yī)生還不多,急需統(tǒng)一攝影規(guī)范,以適應飛速發(fā)展的整形外科事業(yè)。
|